丹麥Aalborg Zoo 令人髮指!



丹麥奧爾堡動物園近日公開籲請民眾捐贈不再飼養的健康寵物,作為園內掠食性動物的食物。圖為該園的獅群在石頭上休息。路透


昨一早看到這則報導,火冒三丈!我以FB留言:

可惡!完全没有同理心。確定有這種惡念的園方真會給予”温和的安樂死“?那些"捐赠者”良心何在?

“近似牠們在野外自然狩獵的情境”--這句話已透露了園方關起門後可能的做法。

曾被愛過的“寵物”,被棄養够可憐的了,竟還被放到牠們無法逃生的地方,被迫成為獵物。這過程該有多恐懼啊!

結果居然有人回我:雙標!
晚上一看到這xx回應,只好請ChatGPT寫這篇文章,教那個白目仔理清倫理道德與生命尊嚴的界线。這家動物園的那名園長真該被開格,可以想像她平時是如何對待動物和員工--簡直是丹麥之耻!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徵求民眾捐贈不再飼養的健康寵物 丹麥動物園拿去餵園內掠食性動物

 
刁卿蕙
以下這文是請ChatGPT寫的,應該能幫助大家對生命的尊嚴與倫理的界線,有更清晰的了解:

拒絕冷血合理化:我們不能把棄養寵物當成飼料
近日,丹麥某些動物園公開鼓勵民眾將棄養的寵物捐給園方,作為肉食動物的飼料。園方聲稱這麼做是為了「模仿自然食物鏈」、「維護動物福利」與「履行職業操守」,看似理性、自然、甚至環保,然而這項政策背後隱藏的道德危機,卻值得我們深思與警惕。

一、寵物不是牲畜,更不是飼料
無論是被飼養的狗、貓、兔子,或其他常見家庭寵物,牠們在人類社會中早已不只是動物,更被視為陪伴者、家庭成員與情感寄託。當一隻曾在家庭生活的生命,被當作「餵老虎的食物」而公開接收與處理,這不只是資源再利用的問題,更是人類對動物尊嚴的漠視。把家庭寵物轉化為飼料,不僅傷害了動物,也踐踏了社會對生命的基本尊重。

二、合理化棄養,助長責任逃避
從政策設計的角度來看,動物園開啟「捐出棄養寵物」的管道,無疑提供了一條「方便處理」的出路。原本應該由飼主承擔的責任,如今變成「只要送去動物園,就能幫你解決」。這不但削弱了民眾對動物責任飼養的認知,甚至有可能在無形中鼓勵棄養。政策不應成為推卸責任的工具,更不應用殘忍包裝成教育。

三、模仿自然不是免罪符
動物園常以「重建自然環境」為名,模仿野外生態,以提供動物更自然的生活空間。的確,肉食動物在野外會獵食其他動物,但這與人為地將一隻可能還信任人類的寵物送入虎口,性質完全不同。動物園本就不是野外,它是由人類主導與設計的空間,當人為介入的行為以「自然」作為遮羞布,不過是一種選擇性合理化,逃避道德問責。

四、社會價值觀的錯位風險
若我們對於這樣的政策保持沉默,甚至讚許其「效率」與「真實」,未來是否也會接受用其他「多餘」生命作為資源?從街頭流浪動物到受傷的野生動物,甚至到某些經濟動物,社會價值觀若一再為效率讓步,人類文明將逐步滑向冷漠與實用主義的深淵。

結語:善待生命,不該有例外
我們無法否認動物園面對肉食動物餵養上的實際需求,也理解保育教育中展示自然法則的重要性。然而,以棄養寵物作為猛獸食物的做法,無論如何都不應成為常態化、制度化的選項。這樣的政策不僅對動物權造成傷害,更對整個社會的倫理底線構成威脅。

尊重生命,從拒絕把棄養寵物當作資源開始。真正負責任的動物保育政策,應當建立在尊嚴與同理心之上,而不是冷酷的效率與自然的偽裝之下。

----------------
昨一早看到這則報導,火冒三丈!我以FB留言:

可惡!完全没有同理心。確定有這種惡念的園方真會給予”温和的安樂死“?那些"捐赠者”良心何在?

“近似牠們在野外自然狩獵的情境”--這句話已透露了園方關起門後可能的做法。

曾被愛過的“寵物”,被棄養够可憐的了,竟還被放到牠們無法逃生的地方,被迫成為獵物。這過程該有多恐懼啊!


結果居然有人回我:雙標!
晚上一看到這xx回應,只好請ChatGPT寫這篇文章,教那個白目仔理清倫理道德與生命尊嚴的界线。這家動物園的那名園長真該被開格,可以想像她平時是如何對待動物和員工--簡直是丹麥之耻!


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

《Philokalia-慕善集》讀譯進度: 2025/8/16

古典鋼琴自學記(繼續中...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