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秋之水火」雜感
值得一提的是,音樂會後參加了中山堂的建築導覽,講解員做足功課,對中山堂的建築史,來龍去脈,鉅細靡遺介紹,相當精彩。
這棟建築雖由日人設計,融合了中西元素,尤其混合了甚為罕見的伊斯蘭幾何造型。樓梯間崁掛黃土水先生(1895-1930)的大型淺浮雕,水牛與裸體男孩,寫實台灣一方水土,純真自然的受造物,被放置在彼時的「權勢場」,令觀者如我有些感慨。
先生提出了個有趣的觀點: 這位日籍建築師在日本大概不會被允許這麼「多元」吧,或許只有在台灣這個實驗場才敢這麼「混搭」?
伊斯蘭風格穹頂。
日軍受降示範 。
(中正紀念堂廣場舞台)
人潮不似往年。最後壓軸的兩位黑人男女對唱,渾然天成的Jazz!
8/17「水之場」將以西貝流士小提琴協奏曲與德布西《海》,展現樂團音響的清澈流動與狂潮對比;8/18「火之場」則演出譚盾《火祭》小提琴協奏曲,特別安排由擔綱世界首演且灌錄《火祭》唱片而聞名的小提琴家荷姆欣親自演繹,同場搭配史特拉溫斯基《火鳥》組曲,傳達管弦星火如何交響燎原。(文案簡介)
《火之祭》,挪威籍的小提琴手一身紅,對比於那襲《水之場》波光瀲灩的白金鑲碎鑚禮服,光是看她的風釆就值回票價了!不過,北市交的編制好像縮小了。
指揮稱職。美中不足的是,新加坡籍的他,明明講得一口字正腔圓的中文,在兩天的演出中,卻只以英語介紹曲目和作者,他講得不錯,但請問上千的觀眾有幾成聽得懂? 在台北耶!
他一開始就說他的中文不好,但當聽到他以中文發音「神奈川大浪版畫」,就知他是有能力以中文發表演說的。很可惜。
-----------
用兩廳院一樓的廁所,原本熟悉的女廁,走出了幾名男子,嚇了我一跳。
台灣真的有必要這麽標榜嗎?男女生理構造有别,分開使用,天經地義。
追求”性平“没錯,但是矯枉過正就令人不安了。
台灣政客好像把公帑多放在這類不切實際的”意識型態“上,難怪國際競爭力江河日下。雙語没進步,這會兒又在推””台灣台語“,倒底要把新世代/年輕人,帶往何處?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