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osts

Showing posts from February, 2024

Groove (music)

Image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(紅棗銀耳湯+ 咖啡)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(很搭!)

Aging well....

Image
  (不定期更新) 2024/2月銀髮記錄 (2024/2/23) 60而已

「只在抒發,不在成就」

Image
  這是我為自己的第三部長篇小說《妄月》設計的封面。 逾十二萬字,屬科幻類。早寫完了,但仍在校修中。 是的,我在拖,這樣就不用去折騰投稿了,我就是這樣想的... 看看封面就挺樂的了。 國際書展在我家,哇哈哈!

看《繁花》想《天才的印記--常玉外傳》

Image
  1. 久未追劇,新春看陸劇《繁花》,烟火氣十足。没讀過小說原著,看了劇才真正了解上海方言之生動潑辣。 我們處在視聽刺激的時代,少有人能沉静咀嚼繁花落盡的--不響。 如今「要再將『影像』利用文字重新視覺化」?在王家衛這類的導演的運鏡下,怕是只能--不吭不哈了。-----(2/14 在他格留言) 2. 昨晚(2024/2/15)終於看完了30集。讀了片尾字幕,才知這影集用了不只《繁花》一本原著,還買了其他書的版權。 難怪有些劇情頗不合理,不過瑕不掩瑜,總的來說,是部好看的戲。聽說王家衛拍了三年,把演員磨到快發瘋。 太多鏡頭與營造的氣氛,不脱其之前作品的套路,可謂是《花樣年華》美學的延長版。這戲被譽為時代劇的天花板,那群優秀的演員辛苦算是有了代價;但,這部戲或也可能成為王家衛風格的封頂之作? 不知有誰可以告知王家衛,我的這本小說可能會是中外影劇史上最難拍的時代劇,看他敢不敢接... (ps 剛才發現《繁花》的美術設計是才華横溢的葉锦添!) 重讀我2010年的文章 :"一個普通觀眾看葉錦添的「新東方美學」 https://blog.udn.com/ctiao/4306036 3.  我看要破《繁花》此時代劇的天花板,只能靠《天才的印記--常玉外傳》了! 另, 阿寶(寶總)在”夜東京”炒菜架式,和在“至真園”品嚐--干炒牛河, 那幾幕像極了我在小說中對男主角陆瑜(常玉)的描述! 我可没看過其他人有這麽寫過干炒牛河的... 刁卿蕙  於  2024 / 02 / 16   22 : 10  回覆

《慕善集-Philokalia》裏 「Stillness」 之 中譯

 每天讀《Philokalia--慕善集》讀得快,翻譯時可龜速了,常是一早上只能翻幾段,為了一個簡單的字思索良久,譬如:stillness of heart。 Philokalia是基督教靜修傳統的神學家在4至15世紀之間撰寫的一系列文本。我不識希臘文的原字,只能根據英譯作者採用的 stillness 來反覆推敲。 這個 stillness 要怎麽翻? 静心,平静,定静,静定,沉静,沉寂,寧静,平静.....。我決定翻成「静止」,這是最平常的字面之意,然而,用在這部基督教神學思想集裏,卻有了最深奥的延伸。 《禮記. 大學》:「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 止於至善。」止於至善: 達到極完美的境界。這個「止」,就是達到之意。教育大辭書將「至善」這個名詞,連結到西方的哲學體系,完美呼應。更令我覺得《慕善集》裏的stillness,最好的中譯就只能是 「静止」了。 (以下摘自教育大辭書)   「至善」在〔大學〕裡有「止於至善」一句,意為一個最理想的境界。 「至善」是自古希臘以來西方倫理學中常見的概念,指道德的最高目的,是所有人都尋求的最高的善。但對於「至善」的解釋,各派的倫理學家則說法不一。 柏拉圖(Plato, 427~347 B.C.)認為「至善」就是善的理型,是理型世界(World of Ideas)中最高的理型,也是一切道德的最後依據。 亞里斯多德(Aristotle, 384~322 B.C.)則認為人是理性的動物,理性是區別其他一切存有的主要標誌,理性的活動就是人的本性,因此,發揮理性的功能--理智沉思就是至善;此外,人的各種功能或才能都發揮到完滿的境地也就是至善,就是幸福。人生的目的即在求得至善,至善就是幸福主義(或快樂主義)。 倫理學家德謨克里特斯(Democritus, 460~370 B.C.)、伊比鳩魯(Epicurus, 314~270 B.C.)等人則以為生活的目的是幸福或快樂,幸福即是至善。但是幸福並不是指官能享受,而是指心靈的寧靜、精神的愉悅。 中世紀經院哲學(Scholasticism)大師聖多瑪斯阿奎納(ST. Thomas Aquinas, 1225~1274)認為真正的幸福只存於上帝,稱為最高幸福,也就是至善。上帝賦予人一種自然的傾向,即尋求全福,必須不斷地接近上帝才能達到,得近上帝就是人的至善。 德國哲學家康德(Imman...

Olé!

Image
   吉他+琵琶+佛朗明哥舞蹈 ,演出賣力,新鲜有趣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