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些馬兒的詩與事
(所附的文章提到“我的馬術是受過訓的”,找出幼稚時期的照片品香一下...)
錯誤
我打江南走過
那等在季節裡的容顏如蓮花般開落
東風不來, 三月的柳絮不飛
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
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
跫音不響,三月的春帷不揭
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
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
我不是歸人, 是個過客
鄭愁予作
等待的歲月,是一朶朶不動聲色逕開的蓮花; 季節更遞 ,原本平滑柔軟如緞面的那顆心, 漸漸地被悄然掉落的蓮瓣夯實了,寂寥的夜裡總會氤氳著藍氣。 像是門前那條月光下的青石街道。三月的一個晚上 ,凝滯無風,窗外的那棵柳樹的花絮也不飛舞了, 記得曾折枝送別良人…..帷幔裡的她, 起身到窗邊透氣。這時剛好有個人騎馬經過,瞥見映照著嬋娟的靜好容顏,驚為天人。他頓時扯住繮繩。被迫掉過頭的馬,步子驟亂,石板路上達達作響的踏蹄聲,呼應了騎士澎湃的情愫……砰!這時,女子把窗扉關上了。顯然這個騎馬的不是她所等待的,她的他,不騎馬,是用走路的,她只認腳步聲。於是騎士悵然離去,一場美麗卻錯誤的邂逅。
詩的美,是不能以白話重描的。過重的炭筆總會模棱了原該凝鍊精緻的線條, 煞了些風景, 澆冷了繾綣的餘溫,也可能完全錯譯!喜歡這首詩,是因為那匹馬。沒了這串場的角兒,整首詩可能就淡漠無味了 。「我達達的馬蹄」帶進了活力, 給了騎士血氣,讓人對這個過客產生了好奇。他打江南「走」過,那等待的女子似是舊識, 而他經過她的窗扉, 探頭探腦後, 故意「蛩音不響」,然後撒馬就跑?這演出大異前趣,不再是多情浪漫的騎士,而是個登徒子了。
鄭愁予的這首詩,透著宋詞裡頭的那股子幽雋, 很是迷人。也曾三月下揚州, 知往日詩歌情懷不可追,只能在胸臆間揣想舊世界裡的煙橫水漫,蘭舟容與,與風塵中的寶鞍嘶騎﹝當然與古人神交之餘, 也不應錯過今人的揚州炒飯﹞。馬,在古詩詞裡扮演著極重的角色。牠出現在不同的場景, 載負著人的各種情緒。牠的動作, 毛色,以至身上的配件, 不但要暗示主人的性格、心情、 身份、社會地位,也須提點融和整首詩的色調。譬如, 那個說「悔當初,不把雕鞍鎖」的女子, 肯定要比 「悔教夫婿覓封侯」的那位活色生香些。前者的情人, 很可能是個「踏楊花過謝船」型的俊俏公子哥兒; 後者的夫婿,很會打躬作揖, 長得很經典的尖嘴猴腮。
再看看這句「紫騮認得舊游蹤,嘶過畫橋東畔路」, 晏叔原只用了兩個字, 就帶出一匹精力充沛, 聰敏靈犀的良馬。牠記得故地,也懂主人的情傷。而「念柳外青驄別後,水邊紅袂分時, 愴然暗驚」裡頭的這隻則可能是毛色偏白的駿馬,牠漸行漸遠,蒙太奇式地融入了水氣煙籠的綠柳岸。 這時刻, 佳人身上的那一點紅色衣袖, 更顯目了, 教離人揪心。
周邦彥《夜飛鵲》裡的這匹五花馬, 則有些不聽使喚, 「花驄會意,縱揚鞭,亦自行遲」, 仍是匹可人的靈駒, 牠挨了鞭子, 也不肯跑,牠理解主人內心其實是不忍離去的欷歔。多羨慕古人有此靈性的座騎!你可以在馬背上悠然神往, 聰慧的牠自有主張,會帶著你去心中真正想去的地方。
我憎厭現代的交通工具,它的速度,它的聲音,它的外型,它的不良氣味,它的不通人情……以至考取了駕照,只上過一次路,就對買車開車,斷了念。也是怕我那喜發呆的毛病會出事。我的馬術是受過訓的, 是那種一蹬馬背,腳跟扺馬腹的同時喊聲「駕!」, 可以持轡飛奔在蒙古草原的程度。
曾經豪氣干雲的我,在眼見騎術比我精良的J, 有次 險被一隻狂奔驟停的天山馬摔飛後,被嚇到, 從此不准他再騎陌生的馬。他一個人旅行時, 常犯規,他仍有他的俠士夢。而我,隨著馬齒徒長, 美其名「愛惜羽毛」,實則愈來愈膽小, 現有機會只敢在跑馬場小試身手了。居家平常則以腳踏車代步,它有個小名叫「蔥兒」, 是綠色的。吹聲響哨, 它也會聽話的過來, 載著我飛奔在「翠兒」﹝trail﹞上。蔥兒與翠兒,天造地設。
石油危機,人心惶惶的時候, 我其實暗地裡在高興。我真巴不得人人放棄開車,有那麼一天,讓馬兒重回馬路。馬蹄達達,不急著上哪兒。
(2008)
(馬術受訓中)
錯誤
我打江南走過
那等在季節裡的容顏如蓮花般開落
東風不來, 三月的柳絮不飛
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
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
跫音不響,三月的春帷不揭
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
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
我不是歸人, 是個過客
鄭愁予作
等待的歲月,是一朶朶不動聲色逕開的蓮花; 季節更遞 ,原本平滑柔軟如緞面的那顆心, 漸漸地被悄然掉落的蓮瓣夯實了,寂寥的夜裡總會氤氳著藍氣。 像是門前那條月光下的青石街道。三月的一個晚上 ,凝滯無風,窗外的那棵柳樹的花絮也不飛舞了, 記得曾折枝送別良人…..帷幔裡的她, 起身到窗邊透氣。這時剛好有個人騎馬經過,瞥見映照著嬋娟的靜好容顏,驚為天人。他頓時扯住繮繩。被迫掉過頭的馬,步子驟亂,石板路上達達作響的踏蹄聲,呼應了騎士澎湃的情愫……砰!這時,女子把窗扉關上了。顯然這個騎馬的不是她所等待的,她的他,不騎馬,是用走路的,她只認腳步聲。於是騎士悵然離去,一場美麗卻錯誤的邂逅。
詩的美,是不能以白話重描的。過重的炭筆總會模棱了原該凝鍊精緻的線條, 煞了些風景, 澆冷了繾綣的餘溫,也可能完全錯譯!喜歡這首詩,是因為那匹馬。沒了這串場的角兒,整首詩可能就淡漠無味了 。「我達達的馬蹄」帶進了活力, 給了騎士血氣,讓人對這個過客產生了好奇。他打江南「走」過,那等待的女子似是舊識, 而他經過她的窗扉, 探頭探腦後, 故意「蛩音不響」,然後撒馬就跑?這演出大異前趣,不再是多情浪漫的騎士,而是個登徒子了。
鄭愁予的這首詩,透著宋詞裡頭的那股子幽雋, 很是迷人。也曾三月下揚州, 知往日詩歌情懷不可追,只能在胸臆間揣想舊世界裡的煙橫水漫,蘭舟容與,與風塵中的寶鞍嘶騎﹝當然與古人神交之餘, 也不應錯過今人的揚州炒飯﹞。馬,在古詩詞裡扮演著極重的角色。牠出現在不同的場景, 載負著人的各種情緒。牠的動作, 毛色,以至身上的配件, 不但要暗示主人的性格、心情、 身份、社會地位,也須提點融和整首詩的色調。譬如, 那個說「悔當初,不把雕鞍鎖」的女子, 肯定要比 「悔教夫婿覓封侯」的那位活色生香些。前者的情人, 很可能是個「踏楊花過謝船」型的俊俏公子哥兒; 後者的夫婿,很會打躬作揖, 長得很經典的尖嘴猴腮。
再看看這句「紫騮認得舊游蹤,嘶過畫橋東畔路」, 晏叔原只用了兩個字, 就帶出一匹精力充沛, 聰敏靈犀的良馬。牠記得故地,也懂主人的情傷。而「念柳外青驄別後,水邊紅袂分時, 愴然暗驚」裡頭的這隻則可能是毛色偏白的駿馬,牠漸行漸遠,蒙太奇式地融入了水氣煙籠的綠柳岸。 這時刻, 佳人身上的那一點紅色衣袖, 更顯目了, 教離人揪心。
周邦彥《夜飛鵲》裡的這匹五花馬, 則有些不聽使喚, 「花驄會意,縱揚鞭,亦自行遲」, 仍是匹可人的靈駒, 牠挨了鞭子, 也不肯跑,牠理解主人內心其實是不忍離去的欷歔。多羨慕古人有此靈性的座騎!你可以在馬背上悠然神往, 聰慧的牠自有主張,會帶著你去心中真正想去的地方。
我憎厭現代的交通工具,它的速度,它的聲音,它的外型,它的不良氣味,它的不通人情……以至考取了駕照,只上過一次路,就對買車開車,斷了念。也是怕我那喜發呆的毛病會出事。我的馬術是受過訓的, 是那種一蹬馬背,腳跟扺馬腹的同時喊聲「駕!」, 可以持轡飛奔在蒙古草原的程度。
曾經豪氣干雲的我,在眼見騎術比我精良的J, 有次 險被一隻狂奔驟停的天山馬摔飛後,被嚇到, 從此不准他再騎陌生的馬。他一個人旅行時, 常犯規,他仍有他的俠士夢。而我,隨著馬齒徒長, 美其名「愛惜羽毛」,實則愈來愈膽小, 現有機會只敢在跑馬場小試身手了。居家平常則以腳踏車代步,它有個小名叫「蔥兒」, 是綠色的。吹聲響哨, 它也會聽話的過來, 載著我飛奔在「翠兒」﹝trail﹞上。蔥兒與翠兒,天造地設。
石油危機,人心惶惶的時候, 我其實暗地裡在高興。我真巴不得人人放棄開車,有那麼一天,讓馬兒重回馬路。馬蹄達達,不急著上哪兒。
(2008)